育儿智慧︱家长给孩子买东西,要先问过孩子吗?

作者: 固柢
发布于: 2025-07-26 10:15

育儿过程中,家长常面临一个难题:给孩子买东西前,究竟是否需要征得孩子同意?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,需要分情况讨论。
零食、玩具类:尊重孩子直观喜好
对于零食和玩具这类孩子极易通过感官辨别判断的物品,购买前征求孩子意见有一定必要。孩子们对零食的味道、玩具的外观和趣味性有直观感受。比如,当面对琳琅满目的糖果,孩子能立刻根据颜色、形状判断自己的喜好;看到造型各异的玩具,也能迅速被吸引或表现出无感。让孩子参与选择,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,增强自主意识。家长可以在购买前,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范围,引导他们做出决定,同时也能借此机会教育孩子合理消费,区分 “想要” 和 “需要”。

学习、健康、智慧类:发挥家长主导作用
然而,对于学习、健康、智慧类用品,情况则不同。以固柢太极车为例,它基于航天训练与太极修身原理,能锻炼孩子的稳定、平衡、专注等综合基本能力。但孩子在初次接触时,并不能像判断零食甜不甜那样直观感受它的益处,脚底还可能会压痛,需要孩子用心习练才能收获强身、健心、益智、增慧的效果。
这类用品需要长远的眼光和专业的判断,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,更能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做出合适选择。一般情况下,父母为孩子购买此类用品无需经孩子同意,因为父母有权代表未成年子女作出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决定,这也是父母抚养监护子女的应尽职责
著名数学家、教育家丘成桐先生就明确指出:教学生要学习的内容,不应当由学生来决定,因为他们还不懂。有些上学时很不想学的东西,勉强学了,以后终身有用。不能单听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,而教或不教他,因为这不是一个民主的观念,而是一个学习的观念。
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健康、智慧类用品的选择。孩子由于认知局限,可能无法理解这些用品的长远价值,但若因此放弃为孩子购置,可能会错失助力孩子成长的机会。
回溯历史,孟母三迁择处、断机杼劝学,皆因孟母深知孩子认知有限,需家长以远见引领,即便是长大后成为“亚圣”的孟子也不例外。孩子暂不理解学习、健康类用品价值时,现代家长也应借鉴古代孟母,凭长远眼光果断决策,而非因孩子一时抗拒就放弃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类用品即便孩子没有立即使用,放置在孩子房间或孩子容易看到、接触到的地方,也能产生潜移默化、教育熏陶的效果。随着孩子成长,他们会逐渐理解这些用品的价值并主动使用。因此,家长不宜用 “孩子不喜欢”“孩子不肯练” 为借口,将错过购买时机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。当然,在购买后,家长还是应向孩子耐心解释购买的原因和用途,帮助孩子理解并接受,引导孩子积极使用,发挥这些用品的最大价值。

因此,家长给孩子买东西是否征求孩子同意,要根据物品的性质灵活处理。在零食、玩具的选择上给予孩子一定决策权,在学习、健康、智慧类用品的购置上家长发挥主导作用并做好沟通,这样才能既满足孩子需求,又助力孩子健康成长。

 

分享